no regret
© lone ranger
Powered by LOFTER

冬至大如年

少肉派·自由厨房:


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

南·汤圆

帝尧时代,曾命羲氏、和氏兄弟,推算日月星辰,而定岁时节气。周朝就有“冬节”了,君王要在冬至日祭天。至汉以后,每逢冬至,都有举行祭天、祀神、拜祖、贺冬等行事。近了唐宋两代,祭礼更加隆重了,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,甚至有「冬至大如年」的俗语。到了明清,冬至当日,各家制作汤圆,祀神祭祖,而后一家团圆,围吃汤圆,名为「添岁」,而我们这还有这样的习俗,冬至吃完汤圆,就长了一岁。

农耕时代,冬至前两天,各家各户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,做汤圆,先把糯米浸水,用石磨磨成米浆,压榨水份后,成为「圆仔米妻」在前一夜,一家人聚在烛光下,把它搓成圆仔,圆仔又分为红白两种,红的叫「金圆」,白的叫「银圆」。冬至当日,天未亮,主妇们便起来生火煮汤圆了,先得敬天祭祖,才能合家吃汤圆。所以,冬至吃汤圆,除了表示太阳(阳光)逐渐回来,也代表团圆的象征。

而对于早期闭塞而古早的南方人而言,冬至一定得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了。

北·饺子

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

这种习俗,就没有那么久远了。它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  

张仲景是南阳人,他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张仲景有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。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.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。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  

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至今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
汤圆与饺子是冬至当日必食小吃。早汤圆、晚饺子,中午在炖滋补汤。结合着南北风俗,在来个温补浓汤。来年应该就能健健康康地度过了吧。

每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的冬至,只要你还拥有一份童年。

关于我的冬至,回忆起,肚子就会先叫唤了。饺子本就是我最喜好的食物。但童年里,冬至的美好回忆却不在于它。我是个南方人。有一种母亲手作的糯米元宝是我每年最盼望的美食了。猪瘦肉与葱蒜姜等佐料特制成馅;准备冬至第二天早晨祭神的小汤圆,而剩下的糯米面团制成皮(其实是母亲特意多制作的面团);再经过母亲和奶奶的捏制,就成了糯米元宝。 烧鼎将水煮沸,母亲会小心翼翼地倒入糯米元宝,在切碎几片自家种的白菜叶子撒入汤中。等到元宝浮于汤水上时,撒些盐就能起锅装碗了。而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抱起碗,撅着嘴唇,吹着气吃起来,完全忘记了往年被烫哭的自己了。人有时就是这么容易知足的。特别是对于一个吃货而言。

冬至既是终亦是始,“气始于冬至”。自然冬至是极好的养生时节了,应该就是俗称的“打底子”吧。生命由盛转衰,由动转静。此时,养生有益保持好精力以防早衰,至于是否可以延年益寿,还是要看人品的。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最宜选用高钙食品。

冬至进补可以选择食补,亦可选择药补。冬至药补首选膏方。膏方中一定会用到胶,胶既起到很好的成型作用,又可以根据患者的阴阳虚实,用不同的胶调理。冬至时吃什么,用阿胶膏方滋补最好。比如我们都知道阿胶具有补血止血、滋阴润肺的功效,尤为重要的是,阿胶中含有丰富的明胶、蛋白质及钙、钾等多种微量元素,冬至滋补最好。这些成分既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,也有抗衰老、延年益寿的功效。

而对于吃货而言,食补那才是最佳的冬至养生滋补方式!

明天是素食周的最后一天。修完这个素食周。看来是要好好滋补一下了。


 


评论
热度(22)